据悉,美团组团“刷单”大众点评旗下团购业务的线上促销,然而除了“刷单”之外,二者在一线的缠斗更为剧烈。业内人士表示,竞争背后是团购行业本身面临的危机,而转型生活服务O2O是大势所趋。
从“刷单”到一线缠斗
5月17日,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团购交易高峰月份,大众点评旗下的团购业务在23个新进城市推出“5块钱的快乐是什么”系列团购,第一波“5块钱看电影”团购活动将持续到5月31日。然而5月16日晚上,一个微博截图在网上疯转:美团计划对大众点评的5.17团购大促销活动进行“刷单”行动,其中还有COO干嘉伟对员工的鼓励话语。
业内人士解释,这种所谓“刷单”,就像《让子弹飞》中一样,把你发出去的枪重新收回去,最终阻止营销发起方成功触达最终用户的行为,其极致是可以让营销发起方的触达用户目的失败,并其让其市场费用打水漂。
大众点评公关总监汪蕊对此回应,“业务部门反馈,的确有很多刷单行为,但我们有相应的应对措施,确保真正的用户得到实惠,我们希望整个行业可以良性竞争,共同为用户和商家创造更多价值,只有这样,O2O才能真正有生命力。”
但美团公关部副总监刘艳峰则回应,美团不会做这么无聊的事情,对此事不予回应。
拔出萝卜带出泥。据了解,5.17刷单并不是一个孤例。在双方各城市分站的一线,美团基层团队做法更加露骨。在有些城市分站,出现了在商户门口张贴“不接待大众点评团购套餐用户”的通告,以及散布大众点评团购业务将会提高佣金等不实言论试图阻止商户合作等恶性竞争情况,甚至于美团一线销售居然冒充商家致电大众点评团购的客服,要“立即停止与大众点评团的合作”,以及组队到大众点评团购合作商户店内“静坐”示威的行为。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辽宁亚太律师事务所董毅智律师认为,美团此前的行为以及这次恶意“刷单”事件,已经涉嫌到了到不正当竞争的法律“红线”。依据最新推出的《网络交易管理办法》,其中特别提到要加大对“刷单”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管力度,对“刷单”这种既不道德,又不合法的行为是严重禁止的。
除了团购业务一线的对阵,大众点评和美团双方也即将打响诉讼战。据法律界人士透露,北京朝阳区法院已立案受理了大众点评诉美团著作权侵权纠纷案,而美团也在上海就相同的理由向大众点评提起诉讼。
团购模式长期生存存疑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主任莫岱青分析师认为,一线竞争的根源是团购本身的行业特征使然,而团购难以作为一个商业模式长期生存。
他认为,团购是一种方式和工具,其本质是一种营销工具,所以团购在各个行业都无法深入,无法形成商业壁垒。当用户在意的是价格时,团购会占据很大市场和需求,只要营销跟上就可以迅速覆盖。但很多行业用户需求是多样的,价格是一方面,而更好的服务和体验也相当重要。比如餐饮、结婚等行业。而在酒店业,团购只能切一些OTA覆盖不了的经济型酒店,无法深入,更无法抢占高端市场份额。
团购行业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竞争就难盈利。地区市场的先入者并不具备太大的优势,更谈不上构筑行业壁垒。因为商户欢迎竞争者来制衡垄断者,而后入者只要价格上稍微有点优势,就可以分食先入者的既有用户。
业务人士认为,美团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其实是业务单一以及公司管控能力。“此次事件说明了美团管理层意见不统一,导致对一线员工的管理存在问题。而美团主要业务是团购,团购属于没有竞争壁垒的商业模式,现在正在从团购转型的阵痛阶段。”
相比美团主打团购一个品类,大众点评的产品生态已显得更加完善,其旗下业务不仅有团购,还有用户点评、预订、外卖等各类产品,并涉及酒店、在线旅游、结婚等各个行业。
大众点评近期更是动作频频,其中包括联合其他投资人8000万美元投资外卖公司饿了么,5000万元人民币投资点餐网站大嘴巴,今年1月初还投了餐饮软件公司智龙。
而双方的心态也在发生变化。此前,在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大众点评创始人兼CEO张涛表示,未来大众点评将聚焦业务,核心的自己做,其他部分与外界合作。专注和聚焦用户核心服务,通过开放丰富用户体验。“我们思考发现,O2O整个产业链太长,一个公司根本不可能做完所有的事。”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研究数据,2013年全年团购市场交易额累计达532.89亿元,与2012年相比环比大涨52.8%,交易额净增184亿元。而品途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近两年中国餐饮O2O市场规模均以60%以上的速度急剧增长,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1200亿左右。此外,休闲娱乐、酒店旅游等行业都有极大的上升空间。
上述研究数据表明,团购业务本身上升空间有限,很快会面临天花板,但生活服务O2O拥有数千亿量级的体量。因此,破解团购行业危机的方法就是向生活服务O2O转型,增加线上线下连接互动的维度。
从现有格局来看,大众点评基本构建本地生活服务O2O生态圈,百度糯米背靠百度地图也和大数据也将在布局O2O。美团增加了外卖、酒店、电影业务,也是为了向O2O转型。
同时,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的O2O市场份额很大,足够容纳几个大公司的生存。本地生活服务O2O公司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服务商户,提高用户体验上,而不是彼此制造障碍。这不仅不利于自己的业务,还会给用户和商户造成一定的伤害。